“服务站”“委员会”“工作室”……近日,有媒体走访发现,一些村委会门前,满满当当挂着十几块牌子。村干部介绍,这只是一部分,屋里墙上还挂着很多。
至于为何要挂这么多牌子,村干部说,上级单位在各类示范村、达标村工作创建和考核中,有工作牌子是一项硬性要求,否则考核就难以通过。对此,有人调侃,“牌子再多,办不好事儿也没用”;亦不乏声音为基层干部鸣不平,“说好的减负呢?”
村委会“牌子满墙”并非个案,而是广泛存在于各地基层单位的普遍现象。此前就有媒体报道,一社区只有四五个工作人员,却挂了二三十块牌子。一块牌子对应一个工作领域,有时候干部自己都说不清自己兼了多少职务。而牌子挂在哪里,考核就会跟到哪里。基层单位不仅要积极迎检,还要报送材料,可“有牌无实”又哪来的业绩?到头来,多半是东拼西凑,做些“纸面文章”,敷衍了事。对此,大家并非没有怨言,却又无可奈何——上级部门要挂牌,下级单位哪敢说不?
形式主义表现在下面,根子在上面。上级部门敦促基层单位挂牌,初衷是压实基层工作责任,但如今牌子泛滥,根本上是“留痕主义”作祟。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一块块牌子就是一条条线。很多上级部门都希望通过“挂牌”来体现自己的工作,在观感上,牌子在,“阵地”就在,牌子上墙了,工作就沉下去了。如果说,上级部门的工作指导围着牌子转也就罢了,但现实往往是“一挂了之”,平常不闻不问,到了检查考核时“按牌索骥”。既留了“痕”也留了“绩”,即便基层单位的工作实效堪忧,那跟自己也没有了关系。如此这般,实在害人害己。工作不等人,问题不留情。倘若基层干部的精力被如此空耗,干实事的时间必然会变少。而老百姓的事情办不好,挂这么多牌子反而成了讽刺。
把形式主义的牌子从门前摘下来,把服务的牌子挂在心里。当务之急,就是“并同类”“摘虚牌”,只留下必要的牌子。同时更要明确,牌子就是责任,“谁挂牌谁负责”“挂谁的牌谁负责”。说到底,还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为民服务出发。时刻把握好这一点,形式主义才没有滋生的空间。
新山东网融媒体中心
微信平台:新山东
抖音平台:xinshandong
今日头条:新山东网
新浪微博:新山东网
优酷视频:新山东
融媒总编:袁朝军
艺术总监:陈文轩
文学编辑:齐庆伟
新闻编辑:袁岱松
京办主任:鲁以刚
新闻热线:0635-7770878
供稿邮箱:150063581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