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38年后,59岁的杜立芝更忙了。
阳春三月,正值农时,聊城市高唐县600多个自然村的大地上,处处都能看见杜立芝和她带领的农技队伍的身影。今年倒春寒来得猛烈,麦苗容易遭受冻害,导致减产甚至绝收,但是在高唐,农户们却完全不担心,“有杜站长在呢,我们怕啥,有什么问题找杜站长就行!”
“杜站长”究竟是谁?她怎么有这么大的本事?
杜立芝。
杜立芝,现任高唐县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高级农艺师,“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学雷锋志愿服务团队队长、杜立芝科技服务团队队长,还是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连续三届的党代表。前不久,她还被评为聊城市首个时代楷模。
然而,不管有多少荣誉、多少头衔,在杜立芝的心中,“我永远都是一名农技服务人员,这就是我的本分,为农民排忧解难就是我最重要的工作。”此前,杜立芝曾担任过多年农技站站长,“杜站长”这一美称也由此而来。
一生只为一事来,杜立芝用她的38年践行了这句话。
民有所呼必有所应
3月30日,记者在高唐县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见到了杜立芝。几十年的风吹日晒让她的面庞变得黝黑粗糙,发型衣着也非常简单朴素,然而,杜站长挺直的腰板、有力的双手、爽朗的言谈、利落的举止,无一不彰显着其人坚韧奋发的精气神。
采访期间,工作室的座机电话数次响起。每当铃声响起超过两遍还无人接听时,杜立芝便会示意采访暂停,三步并作两步跑到电话跟前,耐心地为对面咨询的农民解答困惑。
临近中午时,党代表工作室办公室主任王洪峰带着下乡采回的固河镇小石庄村村民张春英的麦苗样本回来了。杜立芝马上打开了包裹着麦苗的报纸,将麦苗一株株仔细地分开,轻轻磕掉根上粘着的泥土,认真观察根系的发育情况,和王主任开始探讨这些麦苗可能存在的问题,“麦子长得不好,可能是因为地涝或者播种太浅,也有可能是缺乏微量元素,得补铁。王主任你和张春英约个时间,我参加完省里的会就马上下去,详细问问她的施肥用药情况,才好断定具体是什么原因。”
临近中午时,党代表工作室办公室主任王洪峰带着下乡采回的固河镇小石庄村村民张春英的麦苗样本回来了。
午饭短短的几十分钟里,杜立芝共接听了2个手机电话,1个微信视频,回了十几条微信留言,几乎不得一刻空闲。“杜站长,我是崔堂村的,你看我这个西红柿……”“杜站长,你快看看我这个麦子,这一块怎么不长呢……”“杜站长,我是前赵楼村的,你上回下村里的我正好没在,快给我看看,我快急死了……”
对于杜立芝而言,从来没有拒接电话这一说,不管什么时间,自己手头有什么事在忙,只要有电话,总会第一时间接听。在杜立芝心中,农民的事就是天大的事,不让农民失望就是自己的使命。
“可能是因为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我的父母就是在地里劳作供我读书成长,所以我深知农民种地的苦和不容易。我亲眼看到过老百姓因庄稼减产而痛苦的样子,汉子们坐在地头掉泪,妇女们难受得寻死觅活,我心里像被大锤夯了一样,堵得难受。我绝不能辜负他们。”
在高唐的老百姓心中,杜立芝就是“大专家”。
自从2004年刚有手机,杜立芝就公开了自己的手机号,至今还时不时在当地电视台滚动播放。后来有了微信,她又毫不犹豫地把微信号也公开了。电话视频越打越多,现在杜立芝一年的通话记录至少有6000多个,一天最多的时候要接30多个电话。农民打电话的时候不会考虑时间合不合适,经常是正在做饭、睡觉的时候,电话就进来了。杜立芝回忆:“最早接过凌晨四点的电话,我就问他你怎么起这么早,他说我两点就进城卖菜了。我一下子就觉得农民这么辛苦,我不就接个电话,根本不算什么,能帮着解决问题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民有所痛必有其方
在高唐的老百姓心中,杜立芝就是“大专家”,有问题找到杜站长就是到头儿了,没必要再去问别人。无论是大田里的小麦玉米,还是大棚种的蔬果药材,就没有杜立芝不明白的。
高唐县梁村镇东屯村村支部书记徐启清说:“有杜站长在,所有的困难都微不足道。”高唐民众提起杜立芝也都会纷纷竖起大拇指,“杜站长的一点指导就能解决俺们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地里打蔫的庄稼就和变魔术一样,一下子就活起来了,俺们的日子也火起来了!”“杜站长就是我们的定海神针!”
然而,没有人能随随便便就成为“大专家”,杜立芝当年也曾经是个“菜鸟”小姑娘。
杜立芝到田间地头为百姓解疑答惑。
1985年从聊城农校毕业后,杜立芝放着县城老师的工作不要,一头扎进了乡镇农技站,扎进了她奉献一生的黄土地。“我之所以选择农校,选择这份职业,是因为受到我的父母影响。我们家里有5个孩子,我排行第二,下面还有一个弟弟两个妹妹,家里孩子多、负担重,父母当时就靠种棉花养活我们。有一年棉花绝收,家里断了收入,父母的绝望我至今仍历历在目,我就是从那个时候下了决心,希望我能为农民做一点事情,让大家的日子能过得好一些。”
刚开始工作的杜立芝,信心满满,用所学的知识帮着村里乡亲们防治棉铃虫,诱虫、捉虫、喷药,亲力亲为,全村的棉花都有了好收成。看着乡亲们的笑脸,杜立芝也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了自己工作的重大意义。
杜立芝正在检测土壤情况。
但没过多久,她就遭受了打击,好多问题她根本没见过,翻遍了书也找不到方法,经常被农民问得张口结舌闹个大红脸。杜立芝深深地意识到了自己学识的浅薄,尤其是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上,不仅农民一头蒙,农技人员也没有任何经验,问题层出不穷,大家都知道新技术好,但是都不敢用,一旦出了事前期的投入就全打水漂了。
1992年,大棚刚开始推广不久,赵寨子乡蒋官屯村的一位村民拿着一棵叶子萎黄的黄瓜秧子找到了杜立芝,她看了半天也没看出所以然来,村民只好失望而归,这件事在杜立芝心中扎下了深深的一根刺。
知耻而后勇,杜立芝下定决心,要让这样被问住的事越来越少,“我是个农技服务工作者,国家培养了我,给我开着工资,我得对得起这份工资,对得起国家和人民的信任。”
杜立芝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一方面从书上学,各种农技报纸、书籍,她咬牙省下自己的工资,能买尽买,认真做好批注和笔记,和现实情况比对应用;另一方面从实践中学,严寒酷暑、风雨无阻,她奔波在高唐县的田间地头,经常是土一身、泥一身、虫一身,灰头土脸、废寝忘食,哪里庄稼出了事,哪里就有杜立芝。
为了不再让村民给“问住”,杜立芝如饥似渴地学习,从书上学,从各种农技报纸、书籍学。
38年来,她跑遍了全县600多个自然村,骑坏了3辆自行车、2辆摩托车,直到现在,依然每年得有至少200多天泡在地里。她采写了70多本400多万字的农技日记,每年农作物出现的问题、经验教训,她都总结在上面,再加上各种摘抄和天气记录分析,真正做到了“著作等身”。这些纸页泛黄的小本本是最珍贵的农业一手记录,是农作物病害防治的“灵药良方”,是过去38年高唐县的“农事史”。正是这些本子,让杜立芝成长为了深受爱戴的“大专家”。
几年前,杜立芝就意识到,光靠自己的力量难以应对这么多问题,必须要传帮带,培养接班人。2018年11月7日,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正式成立,迄今已吸纳了1000多名农业技术成员,培养了6200多名“土专家”“田秀才”,杜立芝将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授,越来越多的“杜站长”活跃在田间,传政策、送技术,为老百姓服务。工作室成员董赞说:“杜站长榜样在前,我们自然都不敢懈怠,既然做了这份工作,就要做好。”
民有所得必承其教
明年杜立芝就要正式退休了,年届六十的她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含饴弄孙,仍然坚守在一线,保持着极大的工作和学习热情。
无论和谁,只要一说起农事,杜立芝总是眼睛发亮、滔滔不绝。“农民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杜立芝觉得,向农民学习是自己真正的“致胜法宝”,“是谁天天和土地在打交道?是谁每天都在观察庄稼的细微变化?是农民!老把式们的种地经验就是我们最大的财富。”
杜立芝说,农民就是她最好的老师。
高唐县有不少土地处在低洼处,一到秋天就容易秋涝,对玉米的产量影响很大,亩产能从本来的1100多斤骤降到700来斤,这个问题一直都是很多村民的心病,杜立芝也为此头疼不已。
有一次,杜立芝下村考察时,一位老农民神秘兮兮地告诉了他最信赖的杜站长一个秘密,“玉米秋涝的时候在地表撒两边尿素就能解决,每次不用多,一亩15斤就行。”
就这么简单?成本这么低?杜立芝马上在其他秋涝的土地上开展了小规模的实验,没想到效果非常好,玉米亩产恢复了正常产量,这个结果让杜立芝喜出望外的同时,也让她陷入了思考。农民往往只能总结生活生产经验,知其然却难以知其所以然,作为技术人员,杜立芝却不能满足于此,明白了原理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几十年来,杜立芝一直坚持向农民求教,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经过对实验田里玉米根系的观察,杜立芝发现,原来秋涝影响产量,主要是因为会阻碍根系的呼吸,撒了尿素后,玉米根开始向地表方向生长,既获取了营养还能通畅呼吸,亩产自然就上来了。
2022年,梁村镇白云村又遭遇了严重的秋涝,光一个村就有2000多亩涝洼地,每亩减产400斤,全村就会少打80多万斤粮食,不仅农民会损失惨重,对于粮食安全有不小的影响。杜立芝说服村民白建忠,把家里的地均匀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撒上尿素,另一部分维持原来的做法,观察两块土地的收成究竟会怎么样。结果不出意料,撒了尿素的玉米亩产果然上升到了1100多斤,没撒的勉强结了700多斤,玉米大小、籽粒饱满度都有肉眼可见的区别。
杜立芝拍了很多照片,对于实验过程做了全程记录,还邀请了白建忠到其他村里去宣讲展示,活生生的例子让其他深受秋涝影响的农民看到了希望,也让杜立芝对于这个办法的推广应用更有信心。
鞋子上的泥,是杜立芝和高唐老百姓们“双向奔赴”的见证。
几十年来,杜立芝一直坚持向农民求教,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持之以恒地走着这样一条发现、总结、实验、改进、推广的路子,将田间地头的好方法应用到更广阔的土地上。这是一条最科学的路,也是一条最靠谱的路,杜立芝说,“共产党员就是要实事求是,实践出真知,劳动人民永远是最伟大的。”
对于今年的倒春寒,杜立芝也有办法。之前,她在数块地里发现了一个共同的规律,离水源近的麦苗就比远的长得好,浇水的时候离水龙头近的麦苗也比远的长得好。种粮户们不理解这一现象,杜立芝却总结出了经验,小麦过冬的时候浇透水,就能有效阻隔倒春寒的影响。经过试验发现确实可行之后,这一方法也在高唐县迅速地推广开来。
前不久,杜立芝又发现了大田滴灌这一妙招,一亩地成本只需30元,却可以节水省肥,减少人工,一举多得,现在正在总结经验进行推广。
不仅有总结,杜立芝还有大胆创新。现在高唐县已经开始推开的“覆膜小麦”正是杜立芝的首创,覆膜升高地温,让冬小麦的播种时间可以延后到冬至,打春后种下的春小麦也能顺利发芽,那些因为天气原因赶不上农时的村民们也能放心播种、安心收获。“只要杜站长说了行,我就信!杜站长从来不坑我们。”种粮户们对杜立芝充满信任,这是多年积累的感情。
正是这样的感情,让杜立芝和高唐的老百姓们“双向奔赴”,大家伙儿知道他们的杜站长没有任何私心,所以他们也愿意向她毫不保留地分享自己的见识、经验和教训,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人民至上坚守初心
杜立芝可能是整个高唐县荣誉称号最多的人,她是聊城时代楷模,是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连续三届党代表,是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农技推广先进个人、全国最美基层干部、全国妇女创先争优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齐鲁最美职工、山东好人、齐鲁女性杰出人物等等等等。
但杜立芝自己最珍视荣誉的却是八个大南瓜,这是她2002年收到的一份特殊的礼物,是尹集镇王花园村的大棚种植户王振广送来的,上面分别刻着“祝杜站长天天快乐”八个大字。2001年,王振广建了两个冬暖式大棚,杜立芝从选种、育苗到嫁接手把手地教他,当年创收2万余元。当年南瓜刚挂果时,老王就在这几个精挑细选的南瓜上刻了字,细心呵护,成熟后又赶着车亲自送了过来。
乡下汉子不善言辞,这八个金黄的大南瓜就代表着他浓浓的感激之情。杜立芝像收藏宝贝一样把南瓜保存起来,她说,“这是老百姓对我的最高认可,是我收到的最宝贵的礼物,也是我工作的最大动力,比再多的荣誉证书都更有价值。”
杜立芝结合自己所见、所听、所感,以群众喜欢听、愿意听、能听懂的语言进行讲述,真正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讲透彻、讲明白、讲到群众心坎上。
杜立芝的爱人朱东水原来也对她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做法牢骚满腹,自从看到了这八个南瓜,他也懂了自己爱人工作的意义。他觉得,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一名为他人创造价值的人,自己的爱人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而且做出了成就,那就值得得到家人的全力支持。
在谈到女儿朱淑慧时,杜立芝在自豪之余总是带着一丝愧疚,在女儿高三的时候,她惭愧于自己疏于照顾,甚至在女儿高考那天,因为在地里忙着看大棚耽误了给孩子做午饭。但是女儿对妈妈却只有理解、敬佩和深深的爱,在聊城市为杜立芝拍摄的宣传片中,朱淑慧哽咽地说,“我没有觉得委屈过,她就是我面前的一棵树,我看着她的影子,我也想像她一样挺拔!”
问到杜立芝是否后悔过自己的选择时,她毫不犹豫地说没有。她说:“我觉得我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人总要有所取舍,哪怕再来一次,我也会坚定自己现在的选择。当年我选择成为农技服务人时,我的初心就是要为农民做一些事情,这么多年,从未改变。”
杜立芝和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的部分成员。
38年来,日升月落,积少成多,时间的力量让一件件平凡的小事汇聚成了江海汪洋。迄今为止,杜立芝已累计为种植户引进先进管理技术50多项,推广各类农作物瓜菜新品种20多个,推广新技术种植面积600多万亩,每年为农民增加收益2000多万元。她积极改进种植方式,大力推广抗病品种、统防统治、增施有机肥、黄蓝板诱杀等病虫害防治技术和土壤改良技术,目前高唐全县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达314.6万亩,累计减少化肥用量约55万吨,农药使用量减少5%,化肥使用减量20%—30%,防治效率提高10%,累计节本增效6400余万元。
家人是杜立芝最坚强的后盾,人民是她深切的热爱,而中国共产党党员是她最重视的身份。
杜立芝1987年入党,已经是36年党龄的老党员了。她一直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人民至上为民服务。二十大归来后,杜立芝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在高唐的巡回宣讲,深入部门单位、田间地头、农家院子开展宣讲50余场次,结合自己所见、所听、所感,以群众喜欢听、愿意听、能听懂的语言进行讲述,真正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讲透彻、讲明白、讲到群众心坎上。
参加二十大时,最让杜立芝惊喜的是见到了张桂梅校长,这是她的“偶像”。虽然只有数面之缘,因张校长的身体原因无法深入交谈,但是杜立芝把她和张校长的合影珍而重之地存在手机里,时不时拿出来看看,激励自己。
杜立芝。
1939年,毛泽东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中这样形容道:“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杜立芝不敢说自己已经做到了,但是她始终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也有很多人说过杜立芝“傻”、“装”、“爱表现”等等,她统统都不曾理会,时间能证明一切。杜立芝和她脚下扎根的黄土共享着同样的品质,厚重、包容、肯吃苦、能干事、愿奉献,如此平凡却又如此不凡,在普普通通的岗位上取得了耀眼的成就。
杜立芝说,这么多年,她虽然牺牲了几乎全部的个人生活,但是她获得了老百姓的认可,对得起自己的岗位,更重要的是,她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让老百姓对党有了更深的认同感,这也是最让她欣慰的地方。
马上六十岁了,杜立芝还是神采奕奕、壮心不已。接下来的工作她已经有了规划,除了要继续传帮带、扩展农技队伍外,她还想把工作重心放在发展年轻的“新农人”上,“现在农业朝着智能化现代化大踏步发展,需要年轻人的力量,尹集镇有一个2000年的小伙子,现在种了400亩地,每年纯收入20万,就是最好的例子。”杜立芝爽朗的笑声回荡在工作室里,仿佛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已经照进现实。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张超 通讯员 解斌 张波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新山东网www.xinshandong.cn或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新山东”。在这里,发现齐鲁之美,读懂不一样的山东。
主 编 | 阿 勇
编 辑 | 袁岱松 盛雪峰
齐庆伟 尹延哲
运 营 | 陈文举 高 辉
特 约 | 郭凯顺 张江城
鲁以刚 念丽霞
总编辑 | 袁朝军
总监制 | 江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