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学原创 > 散文随笔>正文

文学原创 | 庞洪锋:重读《缘缘堂随笔》

时间:2023-04-14 15:57:39    来源:新山东网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最早知道丰子恺,是念高中的时候。新来的教语文的崔老师说:有个叫丰子恺的,文章写得美,童心、幽默、富有哲理,还会画画。这让我很是好奇,又挺敬佩。我是多么想看到丰子恺的书啊!当时,一般的书籍都无法看到,遑论大师作品。

过几天,我放学正要回家,崔老师叫住我,让我去他的办公室。我去了,崔老师笑着拿出一本书说,给你瞧瞧。我接过一看,书叫《缘缘堂随笔》,作者就是丰子恺。封面上一个小孩儿头上三根头发,骑在一把芭蕉扇上,手里还拿着一把芭蕉扇。我愣激动,忘了说谢谢。那本书我抄了一晚上,手指伸不直了。

第二次读丰子恺,已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了。那时,念了夜大学的中文。借了《缘缘堂随笔》看。

前不久,我又从海源阁图书馆借了《缘缘堂随笔》,重读。其间,还展期一次。


新借的这版《缘缘堂随笔》,是海豚出版社出版的,共50篇文章,32篇写于1949年之前,分别载于《小说月报》《文学周刊》《中学生》《现代》《申报》《新儿童》《宇宙风》等杂志。我发现,其中,32篇的题目在三个字以内,最多的题目不超过8个字。丰子恺很注意题目的简练。崔老师说过,题目是文章的纲,纲举才能目张。

《从孩子得到的启示》这是第一篇。先生是喝酒的,喝的是老酒,不多,三杯。先生也有不想看书的时候,有时候,也不想睡觉。这种无聊的时候做些什么呢?就“捉”个“四岁”小孩子“来骑在膝上,同他寻开心。”本来,小孩子是喜欢自己玩玩闹闹的,不乐意陪大人玩的,就想跑,“我”一把把他捉过来。

这个“捉”字,用的妙哉!还有,“四岁”也是特别需要强调一下的,孩子太大了,想捉,是不太好捉的,太小,又捉不得。

捉住了,就让他和自己对话:你最喜欢什么?孩子做事是很认真的,在回答大人的问题之前,他“要仰起头想一想”,才“率然地回答”。窃以为,下面的回答才是作者真正的意图所在,就是想提醒读者注意,这个孩子说得答案,不仅让“我”吃一惊,也会让你吃一惊的:“逃难”。


孩子的回答,会让读者很奇怪地往下读起来,一定闷的慌,这个孩子为什么会喜欢逃难呢?这样作者的目的就达到了。我暗暗佩服作者的高明。大师就是大师。在不动声色中,就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住了。我在想,假如我也写这样的文字,会怎样开头呢?我或会先议论一番,讲些道理,以引起读者注意,或说说逃难的人是如何悲苦,如何吃了上顿没下顿,如何妻离子散,如何以泪洗面,觉得差不多了,再把孩子的欢喜摆出来,让读者吃一惊。可,读者能吃一惊吗?这就是自己和大师之间的差距吧!

逃难,对大人来说,是惊慌,“紧张而忧患的一种经历!”然而,作者从孩子那里,受到启示,孩子们是“艺术”国土的主人。“唉,我要向他学习!”作者有一颗童心,感到了童心的可贵,放下“父亲”的身价,躬身向孩子学习。我是敬佩作者的。

作者的《忆儿时》《杨柳》《华瞻的日记》《儿女》《给我的孩子们》《癞老伯》《菊林》《王囝囝》等等。表现了丰子恺那个纯真的儿童世界。每个孩子都成了丰子恺的创作素材。很明显,作者要用独特的文字,把成人中的心机同儿童的清纯来一个对照,体现自己对理想对生活的那种美好向往,承载自己的感情和内心。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新山东网www.xinshandong.cn或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新山东”。在这里,发现齐鲁之美,读懂不一样的山东。

主    编 | 阿   勇

编    辑 | 盛雪峰 尹延哲

运    营 | 陈文举 高   辉

通    联 | 张江成 鲁以刚

总编辑 | 袁朝军

总监制 | 江妹芳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