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来,菏泽市鄄城县实施“三项工程”,全力推进乡村组织振兴工作,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障,绘就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实施“头雁”工程,优化带头人队伍建设。一是“五个一次”跟踪提升。每周开展1次基层党建业务知识测试,每半月开展1次“半月谈”,每月开展1次“政治体检”,每季度开展1次“擂台比武”,每年开展1次“年度述职”,常态化、不间断跟踪提升村党组织书记业务水平和发展能力。二是“三种方式”充实优化。制定《鄄城县返乡创业优惠政策》,回引在外人才285人,其中12人任村“挂职书记”,5人任“挂职主任”,公开遴选31名村党组织书记,建立1980人的村级后备干部台账,通过引凤还巢、基层推荐、后备培养,不断充实优化队伍。三是“三次审查”把好关口。通过深入调研初步研判、资格联审再研判、联合考察定去留程序,严格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有效提升了“头雁”队伍活力。四是“双提双训”强化支持。提高村党组织书记经济政治待遇,将63名村党组织书记纳入专业化管理,96名村党组织书记提名为县级以上“两代表一委员”;定期培训和按需培训相结合,通过“基地教学+域外考察”“领导讲政策+专家授技能”“菜单式+精准式”等培训方式,开展集中培训9场次,培训“两委”成员2738人。
实施“基石”工程,夯实基层组织基础。一是分类推进整体提升。对照“强基”“创优”“示范”3种类型村党组织分类要求,逐个提出攻坚措施,对29个“强基”村落实结对帮扶机制,摸排44个突出问题,建立73条工作措施,“创优”村自查了550条需提升的短板不足,建立了618项提升措施;“示范”村对标提升了外省16个村级党组织,建立提升目标58条。开展专题验收评估,问题全部整顿完成。二是集中攻坚不规范村改社区。成立县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先后召开调度会、推进会8次,现场调研6次,新建改建村改社区党群服务中心5000平方米,下沉工作力量124名,形成村改社区操作规程、社区工作清单等制度成果12项,累计解决问题16项,3个运转不规范社区全部攻坚完成。三是党建赋能安置区新村融合。对4个多村融合安置区,建立1名县级领导联村、1名镇街领导班子包村、1名第一书记驻村、1个县直部门(国企)结对的“四个一”联动助推安置区发展机制,建立健全“安置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党员中心户+党员联户”的网格化治理服务体系,开展“百日惠民”活动,有效推进新村融合发展。
实施堡垒工程,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面提档升级。一是建强村级阵地。近年来,累计投入过亿元,实现全县385个村级活动场所楼房化全覆盖,制定村党员活动室“六有”标准和村服务事项清单,每月督导村干部坐班值班制度落实情况,切实发挥好党员活动室阵地开展党建、治理、服务的物化依托作用。二是推进规范化运转。制定《关于在全县实施党支部建设规范提升行动的工作方案》,明确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点任务和36项评价标准,每月随机抽查督导,有效推进基层党组织组织设置、教育管理、规范运行、基本保障等具体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三是规范组织生活制度。持续推行“1+1+N”(第一个“1”是现场交纳党费,第二个“1”是学习,“N”是党支部结合所在单位开展深度融合的自选活动)主题党日制度,每月15日村党支部组织党员民主议事,以党内民主带动村内民主,推进“四议两公开”等民主决策有效落实。运用“灯塔-党建在线”网络平台和现场查看等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县乡每月检查各村“三会一课”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落实情况,落实不严格的责令限期整改,全县385个行政村村级事务全部实现规范化运作。(中共鄄城县委组织部)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新山东网www.xinshandong.cn或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新山东”。在这里,发现齐鲁之美,读懂不一样的山东。
主 编 | 阿 勇
编 辑 | 袁岱松 盛雪峰
齐庆伟 尹延哲
运 营 | 陈文举 高 辉
通 联 | 鲁以刚 张江成
总编辑 | 袁朝军
总监制 | 江妹芳